这个小小面包店的生命力完全在于它的两位主理人。推门而入,大师傅(男业主)在制作面包,Cissy(女业主)正欢心分享。他们在施工过程中很焦虑,为了工期和细节,经常愁眉不展。开业后却像是换了两个人,我能清晰的读到他们眼神中的幸福和安定。记得关于马蒂斯的一个纪录片里,有记者采访他:
“Do u believe in God?”
“Yes,when I work."
Cipolla在苏州十全街,距离沧浪亭仅十分钟的步行距离。刚知道这个巧合时,我很兴奋的告诉大师傅,他却好像之前从没留意过这个精彩的小园子。后来每次去场地都想再去沧浪亭逛一逛,但那里关门的特别早,最后也就放弃了。
沧浪亭和我们的设计有没有关联?那肯定是没有的。如果说园林是中国古人理想中的生活方式,那么对今人来说,这个方式又是什么呢?我回答不了,但可能已经不再是园林了。对大师傅和Cissy来说,在这个小店里忙忙碌碌,应该也就离那个理想的方式很接近了。
我期待一段时间后,生活的痕迹让这个小房子再次绽放生命。这些才是鲜活的。
李智,2021. 1月
——《飞天大面包》
| 窄
50平米的房子还要留一多半给到烘焙间,剩下的空间自然就很窄。
因为设备使用的要求,烘焙间占据了一侧最方整的无柱空间,公共区域被挤压的像一条长长的通道。点单,制作,就餐,所有行为就沿着这条窄长的通道展开。我们设想了四种不同的就餐体验:靠着曲线墙体,把身体藏进去;在Dark Room静坐;在沿河的高桌前被阳光包围;窝在“一人食”的小洞穴里。
窄,自前而窥后,谓之深远。
房子的后窗对着城市里的一条无名小河。
我们不希望它是被直白的感知到。阳光板构成了一个半拱,隔绝了全部朝向河水的视线。你只有通过水面折射变化的光线,才能想象外面原来还有一片水,但也无从得知它的尺度,可能是河,湖,或是海。在半拱和实墙之间,留下了一条窄窄的缝。视线穿过绿色的玻璃,又是一条窄窄的水。
返身回看,还是一抹日常的绿。
| 光
窄窄的通道中,光是好的指引。它们穿过缝隙,透过材料,经过反射,跳跃到你的面前。通道既窄且长,但因为这份期待,也变得有趣起来。
最后一处隐藏的惊喜,是通道尽头角落里的小洞穴。在琥珀色的灯光中,你可以整个人蜷缩进去,把自己打开。我们特意选择了暖黄色的西班牙粘土,配上空间柔软的曲线,好像缩进了一个大面包里。
| 飞起来
起名字很有趣。
在设计的描述中,入口是一块岩石,从它的缝隙中切入。开放后很多路人给它起名字,叫的最多的是“贝果”,Cipolla很畅销的一款面包。在晴朗的日子,树叶的光影投射在“岩石”上,就又是另外一番光景。
名字大多是一种期待。我们决定以后还是叫它“贝果”好了,除了建筑师,应该很少人喜欢冷冰冰的岩石吧。